數天前,從同學口中聽到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前系主任黃夢曦老師離世,得知消息時,我非常愕然。有意無意中,我在網絡搜尋器中輸入他的名字,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界裡,卻找不到黃生「踪跡」。
在他退下教學崗位的年代,網絡世界不如現在般成熟發達。印象中,黃生亦是一位低調學者,他像個隱士,大家略知他在教學路上作過一些貢獻,但實際貢獻了什麼,外間所知和被提及的都甚少。
我於1998年入讀樹仁新聞系,2002年畢業。讀三年級時,曾擔任過實習報刊社長,而與黃生多了接觸機會。這幾年是我讀書的年代,亦是他的教學晚期。因為自己參與校務較其他同學多一點,自然與黃生共處的時間較多;印象中,為討論實習刊物的出版事宜,還會在他的辦公室談上兩三句鐘頭。這些回憶可能只屬碎片,但對黃生的觀感,以至對他的教學理念都有一定體會,而且未有改變。
黃生離世給了我雙重打擊:一是在畢業早年,我們那屆同學還能藉著每年某些節日相約他一起聚舊,但隨著工作環境變遷,我們各人也忙於為生活或理想奔波,多少失去了某些機會,已是不能挽回。二是生命無常,在眾人都意識不到死神臨近之際,他已悄然站在門外。
撰文是希望分享與黃生相處的二三事,那並非什麼重要紀錄;只是若能透過回憶與他的相識相處,以簡單文字來悼念老師,於願足矣。
面試如授課
我與黃生第一次見面,應在1998年七月。那時我申請入讀新聞系,獲得面試機會,當時見我的人便是他。還記得當我走進他的房間,只覺滿房煙味,熟知黃生的人,都清楚他有吸煙愛好。面試中,他問到我喜歡看那張報紙和原因。作為一個剛收到預科成績而又不甚理想的我,委實沒有想太多,只希望儘快找到院校收留,繼續升學。對於市面報紙的風格和特點,我一竅不通,支支吾吾,胡扯了一輪,黃生並沒有介意我的表現差勁,反而還向我認真分析起報紙風格和問題。若換作面試人是我,想必一早已把眼前人打發走了。這次面試,幾乎成了我生命中的第一堂新聞課。黃生說話時面帶微笑,節奏不緩不急,與一般拙拙迫人的面試有著很大差異,讓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「人情趣味性」是甚麼
黃生在任時,主力教授中文新聞寫作。他以手抄教材,自製成書,常常剪貼一些新聞來幫助教學。近他辦公室的門口位置,擺放了一個超過六呎高的鐵櫃,那裡放滿他從報紙剪下來的新聞,分類得非常清楚:兩岸、民生、教育、文化等。當我讀二年級時,黃生著我與另外兩位同學幫忙整理這些資料。還記得那裡有一個檔案分類,現在雖已記不起名稱,但我與同學常拿它來開玩笑,若然剪下來的報紙難以歸類,最終必會被放進這裡。記憶中,擺放在這檔案的,都是一些趣味小品新聞。
上黃生課,常會聽他說起「人情趣味性」,它是「七性」之一,亦是新聞媒體衡量報道能否引起讀者興趣的七種原則之一。黃生常提醒我們要報道具「人情趣味性」的故事,很多時他會用上「春運、蛇匪、二奶村、窮鄉老師」等題材作例子。同學之間私底下都會笑說,黃生特別偏愛這類國內新聞,卻對香港「大路」題材如政經大事等都興趣缺缺。做了傳媒和文字工作多年以後,漸漸才明白他的用意。新聞需要讀者關注,若內容與讀者之間沒有產生共鳴或連繫,再重大的新聞、再多的文字對觀者也產生不了意義。反之趣味性報道,即使是小故事也好,亦深具社會意義和價值。
創辦《仁聞報》
2001年,即黃生退休前一年,學系進行了一次革新,校方通過要把印製多年的實習報紙《今日東區》改版成《仁聞報》。過往的《今日東區》,一直走區域性的編採路線,這份由一至三年級學生自行採訪、編輯、發行的報紙,專門以採訪東區新聞為主,並以月報形式,免費派發給港島東居民。然而,這份報紙是學校自費印製,因為樹仁還是一所私立專上學院,沒有得多政府或外界資助,經費一直緊拙。其次,當時印報工序不如現在般容易,同學本身既要應付功課和考試,又要兼負實習報紙的編採工作,於是幾乎每次出版都脫期。為配合學校爭取升格大學,校方建議把《今日東區》改版成覆蓋全港的《仁聞報》。時為三年級的我,誤打誤撞出任了《仁聞報》社長,我與其他編委同學不時需要找黃生,商討如何去增加經費。
還記得每次討論《仁聞報》事宜,大家一談便用上兩三句鐘頭。後來,黃生決定自掏腰包來支持印報,其中他顧及到校方經費有限,而且在創刊開頭,要即時找到廣告收益支持亦非常困難。於是在開始之先,我們決定了後備方案,在資金不足下,會向教職員私下募捐,以確保實習報紙能如期付印。除校方為最大「投資者」,黃生便是另一人。金額多少已忘記了,但不少於總額的三份一。可以說,黃生為辦好新聞系,既出力又出錢。
後記
在畢業頭幾年,我與幾位同學都定期相約黃生聚餐。記得一次問起他有沒有與系內學生聯絡,他說有個學生與他非常稔熟,以至終身大事都要請求他的意見。雖然我沒有與黃生那般親近,但聽他說起學生近況,足以感受師生之間建立深厚情誼。他未曾說過自己對業界有何貢獻,就在那一刻,他已把答案不言而喻了。
打從樹仁1976年正式被政府認可為註冊私立大專,黃生便一直在此任教,獻上二十六年光陰,孕育傳媒界從業員無數。退下教職後,他一直熱衷於周遊列國。對我來說,他是絕對值得在退休之年享受更好生活。現在老師仙遊,寄望他在彼岸看顧在地的師生同業好友,讓新聞界繼續發熱發亮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